当前位置:江南国学网 > 国学文化 > 正文内容

道家为什么要烧三支香呢?烧香的禁忌有哪些?

2025-06-24 14:40:50国学文化481


1

很多人为了祈求好运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,都会选择去附近的道观上香拜神,在上香时会发现道长会给你递过来三支香,这是有什么意义呢?在上香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呢?今天就来为大家介绍一下道家上香的意义与禁忌。

“一柱清香透苍穹,万道祥光照大千”。在道家,香的地位非常重要,香可以闻达十方无极世界,是通真达灵的媒介。

道观值殿的道士每天在早课之前都会为每个殿的神仙上香,早课就有上香的《祝香咒》:

道由心学,心假香传。

香焚玉炉,心存帝前。

真灵下盼,仙旆临轩。

令臣关告,径达九天。

道家认为,通过袅袅青烟可以将我们的心愿上达九天,这样神明就会护佑我们。

为什么要选择三支香呢?三支香代表了三宝即道经师:

第一支香默念至心供养道,当愿众生,常伺天尊,永脱轮回;

第二支香默念至心供养经,当愿众生,生生世世,得闻正法;

第三支香默念至心供养师,当愿众生,学最上乘,不落邪见。

三炷香也代表了最高尊神三清:元始天尊,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。同时由于道家和传统文化相互融合,三支香也代表了三才,即天、地、人,上香敬天地及世间贤达。


5117646_5117646_1283860952331_mthumb.jpg

2

至于如何上香,在道观香客较少的时候会有道长过来指导。


上香的方式是先点燃一支香,并且将香头朝下,一般来说点香是不会出现明火的,这里有个禁忌就是假如不小心把香点燃了明火,切忌不可以用嘴去吹灭,这是对神明的不敬,因为是“心假香传”,吹出的浊气会影响清香。


正确的做法是用手轻轻扇一下。把第一支香插在香炉的中间,然后点燃第二支香,插在香炉第一支香的右边,注意香与香间隔不能超过一寸,这是俗称的“烧香不过寸,过寸神不信”。

最后将点燃的第三支香插在最左边,在上香的过程中进行许愿,祈求神明的祝福与护佑,还可以默念“福生无量天尊”。


随着时代的发展,人们物质追求已经达到,更多的是追求精神层次的东西,尤其是一些缺乏信仰之人。在道观烧香时,社会上也出现了很多不文明的行为,很多人认为烧香就要越大越好,这样更能显示出来自己的诚意。


甚至很多地方为了在除夕夜烧头香,半夜排队花出天价购买头香,还有的香客之间争抢大打出手,这样显然违背了烧香的初衷,举头三尺有神明,如此行为怎么会有神明去保佑你呢。

上香时除了上述以外还有很多禁忌,在道观里不可以大声喧哗,不要在道观内行合十礼,道家用的是拱手礼,左手抱右手意味着负阴抱阳,顺应道家“一阴一阳之谓道”的思想。

标签: 阴德福报
分享给朋友:

相关文章

世人的苦,都苦在追求一个好上!

世人的苦,都苦在追求一个好上!

世人苦,就苦在要一个好上,就想着,生意一直都很好。我有个观点,钱不要来的太快,也不要来的太多,也不要太容易。如果太快了,太多了,人就容易奢侈,钱多了,就不把钱当成钱来看,就造成奢侈。福报一浪费,你再赚...

要想子孙运势好,多为他们积阴德!

要想子孙运势好,多为他们积阴德!

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人说:“某人能升官发财,那是他祖上积德了”;“哪家子孙这么出息,真是祖宗有德”。事实的确如此。一家是否发达,子孙是否兴旺,与堂上的老人,甚至祖祖辈辈的先人,有没有行善积德直接有关。老人...

能看见“阴性”的东西到底好不好?

能看见“阴性”的东西到底好不好?

1扬州八怪之一罗聘所绘《鬼趣图》,是中国艺术史上的名作。这其中有部分原因是他能看见鬼。很多人都提到,罗聘有一双碧眼。有朋友曾给他的《鬼趣图》题诗说:“弄笔毋烦人所嬉,一双碧眼惯搜奇。凭君鬼伯千千万,莫...

本命年为什么要穿红?这些常识你一定不知道!

本命年为什么要穿红?这些常识你一定不知道!

1、本命年为什么要穿红的?古人认为,逢本命年时,生肖守护神要去天庭参拜。这时,对人的保护就会减弱,妖魔邪祟就会乘虚而入。而红色能够去灾辟邪,所以人们就会穿红衣服,系红腰带。后来被人们发扬光大,连内裤、...

这些道教供养中常出现的错误,你犯过吗?

这些道教供养中常出现的错误,你犯过吗?

我们要奉我们就真心的侍奉神明,把他当成家人一样,当成一个老师一样,当成我们的先祖一样,我们侍奉他。我们不信我们就好好的过日子,好好地去合法经营。没有必要说弄的真不真,假不假。信徒去道观烧香,不知道带什...

道家龙年风水开运秘籍!九招助你催旺各种运势!

道家龙年风水开运秘籍!九招助你催旺各种运势!

中华民族,源远流长,历史厚重,是世界上发明历法最早的民族之一,迄今已有四千余年历史。夏有夏历,殷有殷历,周有周历,纪年各不相同。有以腊月月首为元旦,有以十月月首为元旦。至汉武帝时,统一历法,以正月月首...

发表评论

访客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。